超市货架、电梯广告、手机推送,“防癌抗衰”“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宣传无孔不入。面对琳琅满目的营养补充剂,你是否疑惑:这些真的是健康必需品吗?科学界已有明确共识:对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均衡饮食足以满足营养需求。保健品无法替代天然食物,盲目补充反而可能伤身。本文将聚焦常见营养素及补充剂,揭示其真实作用与潜在风险,助你擦亮双眼,守护钱包与健康。
1、维生素A:过量伤肝致畸,食补更安全
维生素A包含视黄醇与类胡萝卜素,对视觉、免疫、细胞分化和生殖健康至关重要。动物肝脏、蛋黄、奶制品富含视黄醇;深色蔬菜和橙黄色水果则富含类胡萝卜素。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不易缺乏。需警惕人群包括严格素食者、脂肪吸收障碍患者、孕妇及贫困地区婴幼儿。
特别警示:维生素A为脂溶性,过量补充易引发肝损伤、骨密度下降,孕妇超量可致胎儿畸形。
安全建议:普通人无需额外补充,每周食用动物肝脏不超过1次。
2、维生素B族:素食者需盯紧B12,乱补反伤神经
B族维生素(B1/B2/B3/B6/B9/B12)是水溶性营养素群,参与能量代谢、神经功能维护、DNA合成等关键生理过程。全谷物、瘦肉是B1/B3/B6的良好来源;乳制品和绿叶菜提供B2/B9;而B12几乎只存在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素食者及孕妇是缺乏高风险人群。
关键提示:过量补充B6(超过每日100mg)可致周围神经损伤,过量B3可能引发肝损伤。建议素食者定期检测B12水平,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补充,避免自行大剂量服用。
3、维生素C:并非多多益善,过量结石找上门
维生素C作为水溶性抗氧化剂,在胶原蛋白合成、免疫支持、促进铁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鲜果蔬是理想来源。吸烟者、消化疾病患者及孕妇需关注摄入量,严重缺乏可导致坏血病(症状如牙龈出血、伤口不愈)。
最大误区:长期超大剂量补充(超过每日2000毫克)将显著增加肾结石风险。普通人每日300克蔬菜加200克水果即可满足需求。此外,多项研究已确定普通感冒期间超大剂量VC并无确切疗效。
4、维生素D:日晒是王道,盲目补剂伤血管
维生素D本质是激素前体,核心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及免疫平衡。人体约90%的维生素D需通过皮肤接受日晒合成,食物来源仅限于多脂鱼、蛋黄及强化奶制品。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室内工作者、老年人及胃肠疾病患者。缺乏可致儿童佝偻病或成人骨软化。
最新警示:过量补充可引发高钙血症、血管钙化等严重问题。根据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推荐每日补充量400IU(10微克),治疗剂量需严格依据血清25(OH)D检测结果。
5、鱼油:健康人补它,中风风险反增5%
鱼油核心成分为Omega-3脂肪酸,对已确诊心血管病患者有益,可调节血脂、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约15%-26%。但最新研究颠覆认知:对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长期大剂量补充鱼油对健康有害,每日补充超过1克鱼油,房颤风险增加25%,中风的相对风险上升5%,且风险随剂量递增。
权威建议:健康人群优先通过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获取Omega-3。心血管病患者也需警惕市场产品污染及含量虚标问题。
6、辅酶Q10:治病才需补,乱吃反伤心脏
辅酶Q10是人体可自产的抗氧化剂,主要维持心肌能量代谢,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日常需求30-60毫克,牛肉、菠菜中含量相对较高。老年人因合成能力下降可酌情补充,但国家规定的日常使用安全上限为每日50毫克。
危险警示:超剂量补充(每日超400毫克)会抑制自身合成、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引发心律失常。治疗剂量(100-300毫克/日)必须严格遵医嘱,且建议餐后服用减轻胃肠刺激。
科学补营养的黄金法则
第一法则:均衡饮食是基础。多样化摄入天然食物远胜于任何补充剂。
第二法则:缺才补,不缺不补。缺乏营养素需经医学检测确认。
第三法则:治病剂量≠保健剂量。治疗用途必须在医生监督下进行。
第四法则:警惕“安全”陷阱。水溶性维生素过量也有毒副作用,脂溶性维生素蓄积风险更高。
保健品不是健康的捷径,更不是疾病的解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理性地看待营养需求,让每一分健康投资都用在刀刃上。记住:你碗里的食物,永远比瓶中的药丸更值得信赖。
(郭梦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新闻网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87
版权所有:科普新闻网 cn.kepu365.cn copyright© 2018 - 2023
科普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