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网

织密服务网,写好中国式养老的“广西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29 19:16:00 来源:广西新闻 责任编辑:caobo


(资料图)

当前,广西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981万人,占常住人口19.57%。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广西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从上门服务到社区助餐,从适老化改造到智能守护,一系列暖心举措织就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将幸福晚年稳稳送到千万老年人的“家门口”。(10月29日 广西日报)

重阳又至,敬老情深。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广西正用创新实践回应银发浪潮的挑战。面对近千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广西探索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模式,既牵着传统孝道的温情,又带着科技赋能的智慧,给出了符合本土实际的养老方案。

居家养老,守住了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根”。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从来不只是居住习惯,更是情感记忆的依托。南宁87岁的曹丽荣老人不愿离开老宅,社区服务让她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照料;百色龚梅老人曾经饱受孤独之苦,护理员每周的到访让冷清的房间重现生机。这些事例说明,真正的养老离不开家的温暖。广西深刻理解这一点,将服务精准送进千家万户。从日常照料到医疗护理,从家政服务到紧急救助,七大类别十七项服务形成清晰的"菜单",让老人在最熟悉的空间安度晚年。这种"不搬家的养老",既维护了老人的尊严,也守护了他们内心的安宁。

社区服务,重新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内涵。贵港廖村的长者饭堂,2元热饭解决的不只是“做饭难”,更用配套书屋与儿童区,让老人吃饭时能陪伴孙辈、排解孤独;南宁江南区淡村的助餐点,每周不重样的营养餐与3元补助,让饭堂成了60周岁以上老人社交的“聚集地”。当老人们围坐一堂,饭香与笑语交织,简单的用餐变成了情感的交流。社区养老服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家庭的私密性,又创造了共享的社交空间。那些遍布城乡的9400多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编织成细密的服务网络,让关爱触手可及。

科技融入,为传统养老注入全新活力。南宁鲁班社区的数智大屏上,跳动的三色圆点不只是位置标记,更是守护生命的坐标,系统每十五分钟定位追踪、异常自动报警,织起一道无形的安全网;百色靖西的何存良老人家里,“一户一策”改造后,紧急呼叫设备和摄像头共同撑起全天候的安全防护。这些技术创新,本质是优化有限的养老资源,让服务从“等需求”变成“找需求”,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预见”。

但科技赋能的路上,也有绕不开的现实问题。智能设备操作太复杂,老年人用着费劲;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服务响应会延迟等等。更重要的是,科技永远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拿龚梅老人来说,她盼着护理员来,不只是要有人帮忙做家务,更想有那每周一小时的聊天陪伴。技术的温度,终究要靠人的服务传递。

银发浪潮下的养老问题,既考验社会的资源配置能力,也丈量文明的发展程度。广西以“居家+社区”为根基、以科技赋能为助力的探索,给了我们一个明确启示:好的养老模式,不是推翻传统居住习惯,也不是全靠科技冷冰冰介入,而是在家庭温暖、社区协作、科技辅助之间找到最舒服的平衡点。从居家的情感守护,到社区的资源整合,再到科技的效率提升,这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家门口”养老的完整图景。未来,只要始终围着老年人的需求转,让服务贴人心、科技接地气,“老有所养”的愿景就能在更多地方落地,让重阳敬老的传统,在新时代一直焕发生机。

标签: 实况网 热点资讯

上一篇:中新健康|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专家分享“120口诀”|视焦点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