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胃肠外科联合消化内科、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临床营养科、中医内科等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了一套“支架过渡—微创根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为一名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的女性患者实现了从“急诊造口”到“根治保肛”的跨越。这条从解除梗阻到根治肿瘤的“生命通道”,不仅帮助患者避免了造口手术,更以最小的创伤实现了快速康复。
紧急化解危机:内镜支架打通生命通道
(资料图)
2025年9月,41岁的杨女士因突发腹胀、腹痛急诊入院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CT检查显示,她的乙状结肠癌已引发急性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按照传统治疗方案,此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急诊手术切除肿瘤并造口,但造口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后续还需二次手术回纳,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双重考验。
“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肿瘤引起的梗阻,传统方法是急诊手术切除肿瘤并造口,但这样患者需要长期携带造口,后续还需二次手术回纳,创伤大、恢复慢。”中大医院普外科主任石欣介绍。考虑到杨女士年轻、无远处转移,团队决定先尝试通过内镜放置肠道支架,以非手术方式解除梗阻。
次日,中大医院消化内科王智副主任医师为杨女士实施了消化内镜下肠道支架置入术。在清晰的镜下视野中,医生精准定位肿瘤狭窄段,将支架精准释放,撑开堵塞的肠腔。数分钟操作后,梗阻被成功解除,肠道恢复通畅。当天,杨女士便排出了积压多日的粪便,腹胀腹痛明显缓解,顺利恢复了排气排便。
“支架置入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根治性手术创造了条件。”石欣主任表示,两周的缓冲期让患者的肠道水肿逐渐消退,肠道功能逐步恢复,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的时机。
微创根治+快速康复+中医护理:助力患者高质量康复
支架置入后的两周内,杨女士在胃肠外科接受了系统的围手术期管理——营养支持改善身体状态,肠道功能调理为手术铺路。待各项指标达标后,石欣主任团队为她实施了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通过几个小切口完成操作,在放大视野下能更清晰地辨认血管和神经,精准分离组织,既保证了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又最大限度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手术中,医生完整切除了肿瘤所在的肠段,并成功完成一期肠管吻合,避免了造口,为杨女士保留了肠道的完整性。
术后,杨女士被纳入医院的快速康复计划。护理团队鼓励她尽早下床活动,逐步恢复饮食:术后第1天,她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床旁活动;第3天,开始进食流质食物;第6天,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标准,顺利回家休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治疗还融入了中医整合护理的特色——通过皮内针镇痛和耳穴压丸改善睡眠,有效减少了镇痛药物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以前担心手术后会疼得受不了,没想到恢复这么顺利,第三天就能吃东西,第六天就出院了。”杨女士感慨道。
个体化治疗彰显综合实力:从“急诊造口”到“根治保肛”的跨越
“对于合并肠梗阻的结肠癌患者,过去很多情况下只能选择急诊手术造口,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不便,心理压力也很大。”石欣主任指出,本例患者的治疗方案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通过支架先解除梗阻,待肠道条件改善后再行微创根治手术,既避免了造口,又降低了手术风险,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
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中大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从影像学精准诊断、内镜下支架置入,到外科手术的精细操作,再到麻醉管理、营养支持和中医护理的紧密配合,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理念。
“年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我们优先考虑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而对于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则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姑息性支架或造口术。”石欣主任表示,个体化诊疗是提升疗效的关键,而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让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这正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
从解除梗阻到根治肿瘤,从微创手术到快速康复,杨女士的治疗经历是中大医院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诊疗能力的生动体现。这条“生命的桥梁”不仅帮助她走出了梗阻危机,更让她重获了高质量的生活。未来,面对类似复杂病例,中大医院将继续优化个体化方案设计与全程管理模式,让更多患者受益。正如石欣主任所说:“医学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如何为每一位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路径。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最好的守护。”
通讯员 张迈 蔡逸秋 崔玉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标签: 最新资讯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新闻网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87
版权所有:科普新闻网 cn.kepu365.cn copyright© 2018 - 2023
科普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